世纪星陨 科学巨擘杨振宁逝世,享年103岁

和平日报,2025年10月18日,一个悲痛的消息从北京传来:国际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,因病医治无效,与世长辞,享年103岁。一颗探索宇宙奥秘的巨星就此陨落,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与精神光芒将永照人间。

杨振宁先生的一生,是一部与世纪同行、与科学共进的传奇。他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,亲历了国家的沧桑巨变,也将自己的命运深深融入了民族复兴与人类科学进步的洪流之中。

科学巅峰:开辟现代物理新纪元

杨振宁先生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贡献是划时代的。他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”定律,颠覆了物理学界长期以来奉为金科玉律的对称性观念,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微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。

这一石破天惊的成果,使他们二人共同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,杨振宁先生也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,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,提升了中国科学界的国际地位。

而他学术成就的顶峰,更在于与米尔斯(R. L. Mills)共同创立的“杨-米尔斯规范场理论”。这一理论是构筑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,为理解强相互作用与弱电相互作用提供了核心框架。其深远影响贯穿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乃至21世纪的物理学发展,希格斯机制、量子色动力学等一系列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成果都根植于此。杨-米尔斯理论被誉为“物理学的诗篇”,其数学结构之美与物理洞察之深,至今仍在激励着无数研究者前行。

桑梓情深: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

尽管早年留学并长期工作于海外,杨振宁先生始终心系故土。自1970年代起,他便多次访华,为封闭多年的中国物理学界重新打开了与国际交流的窗口,以其远见卓识和影响力,积极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复苏与发展。

2003年,杨振宁先生毅然放弃美国优渥待遇,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,将人生的最后二十余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。

在清华园,他不仅亲自授课,培养青年才俊,更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,倾力推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,致力于将其打造为世界顶级的学术研究中心,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高端人才的汇聚,立下了不朽功勋。

精神丰碑:贯通中西的智者风范

杨振宁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,更是一位融通中西文化的哲人。他学识渊博,文理兼修,对历史、哲学、艺术均有深厚修养。他晚年关于科学发展、教育本质、文化传统的诸多论述,思想深邃,发人深省。他的一生,体现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与关切家国的人文情怀的完美统一。

他的离去,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。清华大学失去了一位灵魂导师,中国科学界失去了一座灯塔,无数受其教诲、感其精神的学人失去了一位引路长者。

音容虽逝,风范长存。杨振宁先生以他103年的生命历程,诠释了何为探索、何为坚守、何为奉献。他留下的科学财富、教育理念和爱国精神,将继续滋养着后来者,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。

杨振宁先生,千古!

(雨林编辑,报道)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