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和平日报, 2025年11月4日, 11月伊始,中国黄金市场迎来一次结构性震荡。财政部、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《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》,对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、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的标准黄金实施差异化增值税政策,成为撬动整个产业链的杠杆。短短几天内,两大国有银行暂停实物黄金提取与积存业务,金饰价格暴涨,黄金股集体下跌——一场由“税”起的连锁反应迅速席卷市场。
新政的核心变化在于:未发生实物交割的标准黄金交易免征增值税;但一旦涉及实物交割出库或非交易所渠道销售,则需按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。这意味着“电子黄金”与“实物黄金”在投资成本上正式分化,黄金的“金融属性”被进一步强化,而“消费属性”则面临成本压力。
政策落地后,中国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率先调整黄金积存及实物兑换业务,暂停新开户、实物提取等操作,引发投资者关注。部分银行网点出现实物金条售罄现象,也折射出政策过渡期内市场的短期恐慌与需求错位。相对而言,招商银行选择以价格调整应对新政,推出含税定价的金条销售方案,为银行系统适配提供了另一种思路。
从产业链视角观察,黄金饰品行业首当其冲。中信建投研报指出,新政使企业采购黄金的进项税抵扣比例从13%降至6%,直接推高生产成本。11月3日,国内主流品牌金饰报价普遍上调逾5%,老庙、周生生、周大福、六福等品牌价格齐涨,终端消费感受立竿见影。
资本市场的反应则相对冷峻。A股黄金珠宝板块集体下挫,潮宏基跌停,周大生、老凤祥等个股下跌超过3%;港股黄金零售股亦普遍承压。市场用下跌表达了对消费端需求受抑、利润空间被挤压的担忧。
然而,短期的阵痛并不意味着长期的利空。多位专家指出,新政将重塑黄金市场格局,推动交易体系更加规范化。广东南方黄金市场研究院宋蒋圳认为,新政强化了上海黄金交易所与上期所在定价体系中的权威地位,未来更多场外黄金交易将回流至场内平台,提升中国黄金基准价的国际影响力。
南华期货研究员夏莹莹指出,珠宝企业通过非交易所渠道采购黄金的成本上升,将促使部分消费需求向投资金条转移;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则认为,投资者偏好将分化:实物金受限,电子黄金、黄金ETF、纸黄金等账户类产品可能迎来资金回流。
从更宏观的层面看,这一政策调整折射出监管层希望“去实化、强金融”的方向——即通过税收工具,引导黄金回归金融投资属性,规范市场交易秩序,提升黄金价格的透明度与国际话语权。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这既是一场观念的转变,也是一场购金逻辑的重塑。
未来一段时间,黄金市场将经历重新定价、系统升级与投资结构调整的多重磨合。短期波动难免,但长远来看,一个更透明、更规范、更具金融属性的黄金市场,或许正是此次税制改革的真正目标。
《和平日报》财经评论
(雨林编辑,报道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