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论:“RMB芯片时代”开启——从安世半导体被“收割”看中欧科技博弈的新阶段

 

和平日报, 2025年10月28日,  近日,一则来自欧洲半导体产业链的消息震动业界:安世半导体(Nexperia)正式通知其欧洲客户,芯片供应恢复,但伴随三项全新且极具象征意义的调整——
其一,客户必须与安世中国重新签订专属供应协议
其二,所有交易改以人民币结算,不再接受美元或欧元;
其三,欧洲市场的交货周期将动态调整,可能延迟1至2周,原因是“国内订单激增,优先保障中国市场出货”。

这份看似商业通知的声明,却被业内视为“地缘科技格局”的一次重大转向。


一、从“被收割”到主动重构

安世半导体的故事可谓半导体全球化起伏的缩影。
安世前身是荷兰老牌企业恩智浦(NXP)的标准产品部门,2016年被中国资本闻泰科技收购,成为中资控股的国际半导体制造商。该交易当时虽经多方审查,但仍引发欧洲对“关键技术被中资接管”的警惕。
2023年起,荷兰政府在美国压力下加强对安世的“安全审查”,并最终要求中方股东“剥离敏感资产”,限制其在欧洲的运营与扩张。
这一系列动作被舆论称为——“荷兰收割安世”。

然而,最新公告表明:
安世不但挺过了监管风暴,还开始以人民币为核心,主动重构其全球供应链与结算体系。
这不仅是一次商业策略调整,更像是一场以货币与产业链为核心的“科技金融反击”。


二、“人民币芯片时代”的信号

安世要求全球客户以人民币结算,意味着半导体行业首度出现以人民币主导的国际芯片交易体系
这背后有三层深意:

  1. 去美元化的实质行动。
    在高科技领域,美元长期垄断结算体系,使得美国制裁可轻易切断企业命脉。人民币结算既是避险手段,也是主权技术产业化的延伸。
  2. 供应链话语权的转移。
    过去是中国厂商被动等待欧洲订单;如今,欧洲客户需主动签约安世中国,并接受交期调整。
    这意味着供应链的重心,已从西方需求转向东方产能。
  3. 国内需求的战略支撑。
    安世声明中提到“国内订单激增”,反映出中国本土新能源、汽车电子及功率半导体市场的迅猛成长。
    当内需足以支撑产业规模时,企业的全球谈判地位自然水涨船高。

三、中欧科技关系的新拐点

安世事件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商业调整,更折射出中欧科技关系的深层变化。
一方面,欧洲在美国压力下不断收紧对华科技出口;
另一方面,中国厂商已不再依赖单一市场,而通过人民币、供应链与技术整合形成新的平衡体系。

欧洲或许意识到,“切断合作”并不代表安全,反而可能导致产业失衡与成本上升。
当人民币芯片真正走向国际市场,欧洲也许不得不在现实与政治之间重新权衡。


四、结语:从“被动挨打”到“自主定价”

安世半导体的转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。
这不只是货币结算方式的改变,而是产业主权意识的觉醒。
当芯片、货币与市场三者融为一体,中国半导体企业正从“全球供应链中的一环”,迈向“规则制定者”的角色。

正如业内评论所说:“安世的通知,或许是‘人民币芯片时代’的第一声号角。”

(雨林编辑, 报道 )

, ,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