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和平日报,2025年10月27日,一连四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于日前闭幕。会议听取和讨论了总书记习近平的工作报告,并审议通过了关于2026年至2030年「十五五」规划的建议。
这次全会不仅是一次总结性的政治会议,更是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战略基调的历史性会议。
新华社发布的公报指出,「十五五」时期中国的发展环境将面临“深刻复杂变化”,机遇与挑战并存,不确定因素增多。这一判断可谓切中时代脉搏。
国际形势多变,全球供应链格局重塑,地缘政治博弈加剧,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新的压力。同时,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,也亟需通过结构调整、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来破解瓶颈。
然而,全会公报同时强调,中国经济“基础稳、优势多、韧性强、潜能大”,这并非政治口号,而是现实基础的理性评估。
过去五年,中国在疫情冲击、外部制裁、全球通胀压力等多重挑战中仍保持中高速增长,显示了制度与市场双重优势的结合效应。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、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,以及日益壮大的科技创新群体,这些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比拟的战略资源。
从政治意义上看,这次全会的核心在于为「十五五」规划确立方向。从“十四五”的巩固期进入“十五五”的深化期,中国发展的关键词可能将转向“安全与创新并重”、“开放与自立并行”。在外部压力与内部转型并存的局势下,确保科技自主、能源安全、粮食安全与金融稳定,将成为顶层设计的重要支柱。
此外,「十五五」规划的制定,也标志着中国正在从“追赶型发展”走向“引领型发展”。无论是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,还是绿色能源、空间探索,中国都在寻求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的跃升。
可以预见,「十五五」时期的中国,将在更为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展现战略定力,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我超越。四中全会的闭幕,既是政治动员的完成,也是战略起点的开启。未来五年,中国的发展蓝图,注定将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界舞台上,写下新的篇章。
(雨林编辑,报道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