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平日报,2025年10月20日哦哦⅝,在青岛海风温润的午后,一群特殊的游客走进了弥漫着百年麦芽香气的青岛啤酒博物馆。他们身着印有“Bangka Belitung”字样的文化衫,用流利的印尼语与客家方言交谈,眼神中充满了对这次旅程的期待。他们就是来自印尼邦加勿里洞的孔教协会代表团,此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观光,更是一场跨越海洋的文化寻味与信仰共鸣。
从锡岛到啤酒之城:一段跨越山海的旅程
印尼邦加岛与勿里洞,以锡矿和庞大的客家华人社群闻名于世。几个世纪前,客家人飘洋过海到此落地生根,不仅带来了勤劳坚韧的精神,也传承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。而孔教(Agama Khonghucu)在印尼,正是许多华人寄托文化认同与信仰的重要载体。
此次邦加勿里洞孔教协会的青岛之行,旨在探寻中华文化在不同土地上的绽放形态。当他们步入由百年德式厂房改造的青岛啤酒博物馆时,红砖垒砌的工业浪漫与空气中跃动的酒花香,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感官。
博物馆里的时光机器:工业文明与酿造智慧的碰撞
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,代表团穿梭在时光长廊里。古老的西门子发电机、斑驳的糖化锅、一眼望不到头的发酵池……这些见证了中国啤酒工业发端的庞然大物,让来自“锡岛”的客家乡亲们倍感亲切。
邦加勿里洞的锡矿工业,同样承载着一段艰辛与辉煌的移民史。两种不同的工业文明,在此刻产生了奇妙的共鸣——那是对先人智慧与开拓精神的共同敬意。
一位协会的长者指着展柜中早期的啤酒广告画,用客家话感慨道:“这和我们当年在邦加开采锡矿一样,都是靠着一双手,一点一滴创造出美好的生活。” 这句话道出了客家人“落地生根,开拓进取”的核心精神,也与青岛啤酒“百年专注,匠心酿造”的理念不谋而合。
畅饮时刻:生啤酒与啤酒花生的“天人合一”
旅程的高潮,无疑是那杯最新鲜的青岛原浆生啤酒。在博物馆的酒吧区,金黄色的酒液被注入杯中,绵密洁白的泡沫如云朵般升起。大家举起酒杯,用孔教的礼仪微微致意,然后轻啜一口。
“哇!清甜、醇厚,完全没有苦涩感!” 一阵阵赞叹声响起。这杯未经巴氏杀菌、全程冷链保存的生啤酒,以其鲜活的口感彻底征服了大家的味蕾。而桌上那碟经典的啤酒花生,咸香酥脆,与生啤酒的麦香简直是天作之合。
文化的回甘:不止于杯中物
品尝的不仅是啤酒,更是一种文化交融的滋味。对于信奉孔教的客家人来说,儒家思想中的“和”与“礼”无处不在。而在青岛啤酒的酿造哲学中,“和谐”与“技艺”同样是精髓。从精选大麦、啤酒花到酵母的发酵,每一步都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调和,这与儒家倡导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悄然契合。
离开展馆时,每位成员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。他们带走的,不仅是微醺的快意和购自博物馆的啤酒豆纪念品,更是一段独特的文化记忆。他们看到,中华文化在齐鲁大地上,以这样一种充满活力与烟火气的方式生生不息。
这场始于邦加勿里洞的客家孔教之旅,在青岛啤酒的泡沫中找到了一个轻松而深刻的落脚点。它证明了,文化的纽带可以穿越国界,连接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群。而一杯生啤酒,一碟花生米,便是这情缘最醇香、最亲切的见证。
(雨林编辑,报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