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平日报,2025年10月19日,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广场前,一群身着厚衣的印尼客家人在凛冽寒风中仰首观望,那只高悬在建筑外墙的巨型风筝迎风振翅,仿佛随时准备冲向灰蒙蒙的天空。
十月的潍坊,气温已骤降至10度左右,北风呼啸,却未能阻挡一群特殊访客的脚步。来自印度尼西亚邦加勿里洞孔教协会的客家裔团队,今天顶着一路风尘走进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,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脉寻根之旅。
尽管每个人都裹着厚实的外套抵御低温,但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期待却温暖了整个空间。他们衣领上别着的印尼孔教协会徽章,在博物馆灯光下闪烁着微光,见证着这场特别的文化相遇。
01 风筝之都的温暖迎宾
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始建于1987年,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风筝专题博物馆。“风筝是通往天际的请柬,也是连接世界的桥梁。” 博物馆讲解员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样介绍。
来自热带地区的印尼客家乡亲们虽然对潍坊的低温有些不适应,但馆内陈列的各式精美风筝很快吸引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。
“我们客家人常说‘日久他乡即故乡’,”团队领队黄先生感慨道,“风筝就像我们客家人,无论飞得多远,线与根始终相连。”
博物馆特意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了客家语简介材料,这份贴心让团队成员倍感温暖。
02 千年风筝的时空对话
走进展厅,一部立体的风筝发展史在客人们面前徐徐展开。从鲁班制作木鸢的传说开始,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
潍坊风筝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精品2000余件,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风筝文化。
团队成员在一组“龙头蜈蚣”风筝前驻足良久。这条由数百个圆形腰片连接而成的巨型风筝,龙首威严,体长数十米,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作。
“在印尼,我们也有类似的长形风筝,但造型和寓意各不相同,”一位团队成员兴奋地分享道,“看到潍坊的龙头蜈蚣,让我想起了家乡的风筝节。”
03 匠心独运的扎制技艺
在风筝制作工艺展区,团队成员们仔细观摩了风筝制作的四个基本工序—扎、糊、绘、放。
一位年长的客家人俯身细看那些精细的竹篾骨架,不禁感叹:“这些手艺人多聪明啊!几根竹条,一张薄纸,就能创造出飞上天空的精灵。”
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风筝的扎制过程,薄薄的棉纸在巧手中折叠、裁剪,细竹条弯曲成恰到好处的弧度。每一个风筝都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。
“我们邦加岛也有传统手工艺,但风筝制作如此精细分工还是第一次见到,”团队成员李女士表示,“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值得我们学习。”
04 风筝文化的海外共鸣
二楼国际展厅陈列着来自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风筝。当印尼客家乡亲们看到来自自己国家的传统风筝时,不禁发出欣喜的惊叹。
风筝无国界,它是人类共同的飞翔梦想。
一位团队负责人指着展柜中一只印尼蝴蝶形风筝说:“看,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筝样式!今天在潍坊看到它,感到特别亲切。文化交流就是这样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”
博物馆负责人介绍,潍坊通过国际风筝会,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风筝文化交流。风筝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美好使者。
05 互动体验的奇妙时刻
最让印尼客家人兴奋的环节是风筝绘制体验。在专业师傅指导下,大家亲手在素白的风筝面上描绘自己心中的图案。
尽管室外温度只有10度,但室内创作热情高涨。有人画上了印尼与中国的国旗,有人绘出了客家土楼与潍坊风筝的融合,还有人在风筝上题写孔子的名言。
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 一位年长的团队成员一边认真描画汉字,一边用客家话念出声来。
完成绘制后,团队成员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,脸上洋溢着成就感。“我要把这只风筝带回印尼,它承载着这次难忘的旅程记忆。”
06 文化根源的当代重逢
在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,团队成员与潍坊当地文化学者进行了交流。话题从风筝文化延伸到客家人在海外的文化传承。
“风筝飞得再高,线始终在手中;客家人走得再远,根始终在心中。” 邦加勿里洞孔教协会会长在交流中动情地说。
他介绍,在印尼的客家人社区一直坚持传承中华文化,包括孔子思想和传统节俗。这次潍坊之行,正是这种文化坚守的延伸。
潍坊文化学者则向大家介绍了风筝文化中蕴含的儒家思想—“顺势而为”、“乘风而上”的智慧,与孔子的“知天命”思想不谋而合。
参观结束时,潍坊的风依然寒冷,但印尼客家乡亲们的心里却装满了温暖。他们在博物馆前合影,背后是那句醒目的标语:“风筝不断线,文化不断根”。
寒风中的这次参观,不仅是两个文化的相遇,更是同根文化的当代重逢。这些海外的客家人子孙,带着从潍坊汲取的文化自信,必将在邦加勿里洞继续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。
而那翱翔在潍坊上空的万千风筝,仿佛也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:无论飞得多远,文化的根线,始终相连。
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广场前,一群身着厚衣的印尼客家人在凛冽寒风中仰首观望,那只高悬在建筑外墙的巨型风筝迎风振翅,仿佛随时准备冲向灰蒙蒙的天空。
十月的潍坊,气温已骤降至10度左右,北风呼啸,却未能阻挡一群特殊访客的脚步。来自印度尼西亚邦加勿里洞孔教协会的客家裔团队,今天顶着一路风尘走进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,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脉寻根之旅。
尽管每个人都裹着厚实的外套抵御低温,但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期待却温暖了整个空间。他们衣领上别着的印尼孔教协会徽章,在博物馆灯光下闪烁着微光,见证着这场特别的文化相遇。
—
01 风筝之都的温暖迎宾
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始建于1987年,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风筝专题博物馆。“风筝是通往天际的请柬,也是连接世界的桥梁。” 博物馆讲解员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样介绍。
来自热带地区的印尼客家乡亲们虽然对潍坊的低温有些不适应,但馆内陈列的各式精美风筝很快吸引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。
“我们客家人常说‘日久他乡即故乡’,”团队领队黄先生感慨道,“风筝就像我们客家人,无论飞得多远,线与根始终相连。”
博物馆特意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了客家语简介材料,这份贴心让团队成员倍感温暖。
02 千年风筝的时空对话
走进展厅,一部立体的风筝发展史在客人们面前徐徐展开。从鲁班制作木鸢的传说开始,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
潍坊风筝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精品2000余件,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风筝文化。
团队成员在一组“龙头蜈蚣”风筝前驻足良久。这条由数百个圆形腰片连接而成的巨型风筝,龙首威严,体长数十米,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作。
“在印尼,我们也有类似的长形风筝,但造型和寓意各不相同,”一位团队成员兴奋地分享道,“看到潍坊的龙头蜈蚣,让我想起了家乡的风筝节。”
03 匠心独运的扎制技艺
在风筝制作工艺展区,团队成员们仔细观摩了风筝制作的四个基本工序—扎、糊、绘、放。
一位年长的客家人俯身细看那些精细的竹篾骨架,不禁感叹:“这些手艺人多聪明啊!几根竹条,一张薄纸,就能创造出飞上天空的精灵。”
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风筝的扎制过程,薄薄的棉纸在巧手中折叠、裁剪,细竹条弯曲成恰到好处的弧度。每一个风筝都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。
“我们邦加岛也有传统手工艺,但风筝制作如此精细分工还是第一次见到,”团队成员李女士表示,“这种对传统的坚守值得我们学习。”
04 风筝文化的海外共鸣
二楼国际展厅陈列着来自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风筝。当印尼客家乡亲们看到来自自己国家的传统风筝时,不禁发出欣喜的惊叹。
风筝无国界,它是人类共同的飞翔梦想。
一位团队负责人指着展柜中一只印尼鸟形风筝说:“看,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筝样式!今天在潍坊看到它,感到特别亲切。文化交流就是这样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”
博物馆负责人介绍,潍坊通过国际风筝会,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风筝文化交流。风筝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美好使者。
05 互动体验的奇妙时刻
最让印尼客家人兴奋的环节是风筝绘制体验。在专业师傅指导下,大家亲手在素白的风筝面上描绘自己心中的图案。
尽管室外温度只有10度,但室内创作热情高涨。有人画上了印尼与中国的国旗,有人绘出了客家土楼与潍坊风筝的融合,还有人在风筝上题写孔子的名言。
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 一位年长的团队成员一边认真描画汉字,一边用客家话念出声来。
完成绘制后,团队成员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,脸上洋溢着成就感。“我要把这只风筝带回印尼,它承载着这次难忘的旅程记忆。”
06 文化根源的当代重逢
在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,团队成员与潍坊当地文化学者进行了交流。话题从风筝文化延伸到客家人在海外的文化传承。
“风筝飞得再高,线始终在手中;客家人走得再远,根始终在心中。” 邦加勿里洞孔教协会会长在交流中动情地说。
他介绍,在印尼的客家人社区一直坚持传承中华文化,包括孔子思想和传统节俗。这次潍坊之行,正是这种文化坚守的延伸。
潍坊文化学者则向大家介绍了风筝文化中蕴含的儒家思想—“顺势而为”、“乘风而上”的智慧,与孔子的“知天命”思想不谋而合。
参观结束时,潍坊的风依然寒冷,但印尼客家乡亲们的心里却装满了温暖。他们在博物馆前合影,背后是那句醒目的标语:“风筝不断线,文化不断根”。
寒风中的这次参观,不仅是两个文化的相遇,更是同根文化的当代重逢。这些海外的客家人子孙,带着从潍坊汲取的文化自信,必将在邦加勿里洞继续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。
而那翱翔在潍坊上空的万千风筝,仿佛也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:无论飞得多远,文化的根线,始终相连。
(雨林编辑,报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