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平日报 ,2025年6月12日, *碧波上的红线*,129公里生态屏障挽救了“母亲湖”,也串起了沿岸百姓的金色未来。
正午时分,龙龛七号民宿的彼漫咖啡馆里,游人如织。长吧台前,洱海波光粼粼,苍山云卷云舒。
主理人孟舟看着往来穿梭的客人感慨:“廊道修好以后,这样的景色和气候让洱海周边的商业附加值大幅提升。我们刚开业3个月,咖啡人均消费26至38元,每天营业额就能达到1.8万元。”
时间倒回至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。大理政府顶着经济压力,启动了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——**洱海生态廊道**(全称“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”)。
这项涵盖790多公顷生态修复、129公里环湖廊道和30公里污水管网完善的工程,以“退、修、补、道、研”为手段,对1806户沿湖居民进行生态搬迁,拆除违建,重塑滩涂湿地。
01 生态涅槃:从抢救性保护到生物多样性回归
洱海曾因污染蒙尘。无序开发、农业面源污染及蓝藻暴发,一度让“高原明珠”黯然失色,对水体极为敏感的海菜花几近绝迹。
大理州痛定思痛,连续实施“七大行动”“八大攻坚战”“六个两年行动”和“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”,累计投入资金330亿元。
生态廊道成为保护洱海的最后屏障。通过湿地净化系统建设,在村庄与洱海间构筑起多层次绿色空间。对锯齿状湖岸进行顺滑处理,形成自然水陆交换界面,大幅提升水体自净能力。
成效触目可见:
*海菜花群落重生*,分布面积达9.2万平方米,成为水质清澈的活指标。
– 土著鱼类如洱海春鲤、裂腹鱼种群恢复,鸟类从零星水鸟增至162种。-沉水植被优化至18种,湿地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循环
“整个洱海的水生态环境正在往良性的方向发展。”大理市洱海管理局杨剑平站在4.5公里观景台前,望着连片盛开的海菜花欣慰地说道。
02 廊道效应:网红地标与浪漫经济链
生态之美催生了旅游新热点。129公里生态廊道串联起100多个白族村落,沿途设计的景观节点成为爆款打卡地:
– *磻溪村“S湾”*:蜿蜒海岸线与白族民居相映,成为年轻人镜头中的“天空之镜”
– 龙龛码头:秋冬季红色水杉林在社交平台风靡,单条航拍视频点击量破百万
– 喜洲彩色稻田:农科院合作的11色稻浪拼出“金花”图案,收割后稻秆还制成工艺品,浪漫经济借势崛起。
2021年大理发布29个“最佳爱情表白地” 打卡点,抖音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。 得天独厚的环境与全年300多天适宜户外婚礼的气候,使大理迅速成为目的地婚礼头部城市:
– 2021年举办婚礼1210场,全国每三场目的地婚礼就有一场在大理。
– 2023年飙升至4400余场,九成新人来自省外,婚庆收入超2亿元
– 婚纱旅拍从业人员达6000人,兴盛桥、玻璃教堂等场景成拍摄标配
03 产业新生:民宿集群与生态农业转型
生态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收益。廊道沿线村庄迎来三大转型机遇:
*民宿经济提质升级*
传家合院民宿老板钟伟见证了变化:“我们有14个房间,均价2000元,今年暑期入住率80%。” 曾经打鱼的何利成转型开客栈,在2018年主动拆除280平方米违建客房。如今他感慨:“守住了洱海才能谈发展。”
*就业形态多元化*
婚纱化妆师王艺涵的工作室2023年接单918场,较2020年暴增8倍。 “水草理发师”“湿地导览员”等新岗位应运而生,村民在生态维护中获得稳定收入。
*生态农业价值凸显*
洱源县右所镇松曲村种植3000亩海菜花,年产量5400吨。村民早育茂通过直播带货年入15万元:“海菜花是‘致富菜’!我们合作社年收入200万元。” 曾经因种大蒜污染洱海的农田,如今成为“湿地净化+经济作物”双赢的样板。
2023年1月,大理市政府与蘑菇车联签约,投资10亿元打造西南首个“智能网联+智慧旅游”生态示范区。 科技加持下,洱海生态廊道累计接待游客超1800万人次,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。
夕阳下的磻溪村S湾,数十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。婚纱摄影师张先生调整着镜头角度:“洱海的日出日落是大自然的馈赠,人工造景无法比拟。
我们每天要拍30多对新人。” 不远处,白族老人李菊英坐在廊道长椅上,望着湖面上嬉戏的紫水鸡和赤麻鸭,脸上浮现出安宁的笑容。
生态廊道建成后,洱海水质从III类提升至全年5个月达II类标准。 更深远的是,它重构了洱海经济逻辑——水清岸绿的海菜花田年产值破千万元,精品民宿入住率超80%,目的地婚礼产业以年均275%的速度增长。
洱海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:当人类以敬畏之心为自然划定红线,自然必以生机勃勃的金色未来回赠人间。
( 雨林编辑,报道)